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第1页_亚洲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AV_午夜在线观看国产_国产精品无码中出在线播

歡迎登錄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!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
教師園地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教師園地
內能教學設計
瀏覽次數:次      發(fā)布時間:2019-12-31       發(fā)布人:戴克飛

第十三章  2節(jié)  教學設計

 

課題

內能

(一)知識與技能

1.通過實驗觀察,能簡單描述同一物體其內能隨溫度變化的關系。

2.通過實驗和體驗活動,知道通過做功和熱傳遞的方法可以改變內能。能判斷熱物體內能是否發(fā)生改變,和用什么方法改變內能。了解熱量的概念。

(二)過程與方法

1.通過演示實驗和體驗活動,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,活躍學生的思維,培養(yǎng)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,語言表達能力,增強與人合作的意識。

2.通過分析具體實例,促使學生嘗試應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去解釋具體的問題。

(三)情感態(tài)度與價值觀

1.通過了解人類認知內能過程的幾個片段,感受人類認知內能過程中從宏觀跨越到微觀的偉大,和人類認知過程中孜孜以求,鍥而不舍的精神。

2.通過學習,感受到用微觀理論去解釋宏觀現象的奇妙,激發(fā)學生的求知欲,使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關科學技術中的物理學道理,有助于建立正確的科學觀。

重點

難點

教學重點:1.了解內能的概念,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。

2.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,舉出相關事例。

教學難點:1.用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本質。

2.了解熱量的概念。

教學方法

講授法、討論法、演示實驗法、列舉實例法、學生實驗體驗法、多媒體課件演示法

教具學具

多媒體課件、若干根50 cm的細鐵絲、壓縮點燃演示器、氣體膨脹做功演示器

教學過程

引入

教師活動

學生活動

設計意圖

向學生展示三幅有關人類對充滿渴望的圖片。展示人類對的基本認知過程。

1.鉆木取火;

2.小女孩點燃火柴取暖;

3.警察在冰雪天向過路司機遞上一杯熱水;

提出熱是一種能量嗎?

 

 

觀看、思考、感受。

圖片除了點出課題之外,還傳遞了人性的溫暖,溫暖學習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一、認識內能

1.用機械能來幫助學生理解內能。


[觀察一下]分子”和“孩子”是否有相似之處?

物體宏觀運動而具有的能是機械能。微觀世界的分子雖小,同樣具有質量,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熱運動,同樣具有動能,而分子間的作用力,又使得它們具有勢能。

 

2.給出內能的定義: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,其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,叫做物體的內能。內能的單位是焦耳(J)。

 

3.以問題的形式提示學生注意兩個問題。

= 1 \* GB3 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,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情況有關,所以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。

想一想,冰山有內能嗎?

 

 

 

= 2 \* GB3 因為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(guī)則運動,所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。冰山也不例外。

 

 

小組討論交流。得出有關能量的差異,本質是分子運動情況不同。

 

 

 

 

學生對比理解,分子雖小但也具有能量。

 

 

思考、聯想、類比、理解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認識內能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傾聽教師講解

 

 

 

 

 

學生思考,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類比理解是物理教學時,遇到較抽象的概念時常用的一種方法。是感性認識邁向理性認識的好方法,適合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,也間接的告訴學生有意識地培養(yǎng)理性思維的方法,為高中繼續(xù)學習更加抽象的概念做個鋪墊。

 

 

給出內能的定義至關重要,為以后規(guī)范的表述內能和分析內能的變化做好鋪墊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重點強調內能和機械能的區(qū)別,強調是分子能量。防止學習困難的學生混淆概念。

二、物體內能的改變

1.想一想,根據你所掌握的知識,如何判斷同一物體內能是否發(fā)生了變化。

1)小組討論:內能大小變化表現在哪?

2)討論結果:溫度越高,分子運動越劇烈。

物體溫度升高,表明分子運動速度加快,意味著內能增加。

 

 

2.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

1)分組實驗并討論。

[想一想  做一做] 你怎樣讓一段50cm的鐵絲溫度升高呢?

= 1 \* GB3 請各組說出使物體溫度升高的方法,教師一一板書。

= 2 \* GB3 讓學生對各組的方法進行評價,發(fā)出質疑。

= 3 \* GB3 引導學生將方法歸類。

(2)改變物體內能方法:熱傳遞

= 1 \* GB3 讓學生討論熱傳遞發(fā)生的條件。

= 2 \* GB3 提出熱量的標準物理概念。

3)改變物體內能方法:做功

= 1 \* GB3 做功:演示實驗A

 

 

 


= 2 \* GB3 演示實驗B

 

 

 


實驗B要讓學生看,還要做。教師要讓兩組同學來做這個實驗,第一次粗做,第二次細做。詳細描述實驗看到的、體驗到的感受。

3.兩種方式改變內能的本質。

讓學生從能量轉化角度,分析一下這兩種方式的本質。

 

小組討論。

 

從宏觀現象推理出微觀機制,再從微觀理論推出宏觀表現,思考內能改變的外在表現。

 

學生嘗試總結。

 

 

 

小組討論并實踐提高鐵絲溫度的方法。提出使鐵絲溫度升高的方法有:用火焰加熱、太陽曬、用手搓、用手焐、踩在腳下用力一拉、用錘子不斷敲擊、反復彎折等等。

 

交流、討論,嘗試歸類。初步明確物體溫度升高的方法。

思考、討論,并回答教師的問題。

 

注意聆聽教師講解熱量概念。

 

觀看教師演示實驗A。

 

兩個學生合作,演示實驗B。

 

 

再次體驗實驗B,注意對實驗細節(jié)的觀察。

 

學生從能量轉化角度,分析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的本質。

 

本環(huán)節(jié)的設計,主要培養(yǎng)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。什么時候分子運動得快?什么時候分子間的作用力會發(fā)生變化?這是對上節(jié)課所學知識很好的考察機會,是學有所用的體現。

 

給學生搭建平臺,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充分發(fā)散思維,在已有經歷的基礎上,對感到質疑的問題,具備動手實驗驗證的意識。

 

通過學生生活經驗,分組驗證實驗,教師演示,歸納出提高溫度的一般方法。提高了歸納能力。

 

 

B實驗之所以要重復做兩次,主要是提示學生觀察要仔細,對事物變化的觀察要到位,要關注細節(jié),第一次做該實驗的同學,實際充當了教學的反例。

 

由于該實驗現象比較明顯,再做一次也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。

課堂小結

引導學生總結:

1.一切物體都有內能;內能大小不僅和物體溫度有關,還和質量,物態(tài)、體積等因素有關;

2.注意區(qū)分宏觀的機械運動和微觀的分子熱運動。

3.改變內能的方式有兩種:

熱傳遞是能量轉移;做功的本質是內能與機械能的相互轉化。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。

學生總結

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。

 

反饋練習

1.在向裝有少量水的瓶子內打氣的實驗過程中,教師不斷向瓶內打氣,使得瓶內的水蒸氣:氣壓增大,水蒸氣的內能

         (填增加減少);溫度       (填升高降低)。當瓶塞跳起來時,可以看到瓶內出現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,這是因為水蒸氣對瓶塞           ,內能        (填增加較少)。溫度       (填升高降低)。水蒸氣   而成小液滴。白霧未消失時,如果馬上蓋上塞子,再次向瓶內打氣,則會看到          。

2.在下列的選項中,通過做功實現物體內能改變的是(      

A.在炎熱的夏天,在啤酒中放入一些冰塊,啤酒變涼

B.太陽能熱水器水箱中的水被曬熱

C.行駛的汽車,輪胎會變熱

D.劃火柴,火柴燃燒

3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認為,在美國東海岸出現天空火球現象是由于小行星進入了地球大氣層。請同學們嘗試解釋這個罕見的現象。

 

 

 

 

參與練習,完成題目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參與練習,完成題目

 

 

 

 

通過練習,深化對內能概念的理解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檢測教學目標達成情況。

 

板書設計

2節(jié)  內能

一、認識內能

1.什么是內能?

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,其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,叫做物體的內能。

內能的單位是焦耳,簡稱焦,符號J。

2.一切物體,不論溫度高低,都具有內能。

二、物體內能的改變

1.判斷一個物體內能發(fā)生了改變——觀察其溫度變化。

2.熱傳遞:

= 1 \* GB3 發(fā)生的條件——存在溫度差;

= 2 \* GB3 熱量:在熱傳遞過程中,傳遞能量的多少。

3.做功

= 1 \* GB3 對物體做功,物體內能增加,溫度升高;

= 2 \* GB3 物體對外做功,物體內能減小,溫度降低。

4.做功和熱傳遞的本質

= 1 \* GB3 做功:機械能和內能的相互轉化;

= 2 \* GB3 熱傳遞:內能的轉移;

課后反思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常用鏈接:

寧公網安備64010602000783號